长期便秘? 可能是“气滞或“血虚”! 中医教你如何精准调理
根据中医理论,便秘主要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两大类。一 实证便秘又分为:1胃肠积热型(热秘) 表现:大便干硬、腹胀腹痛、口干口臭、面红身热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苔黄燥。病因:过食辛辣、饮酒、肺热下移大肠等导致肠道燥热。 2气机郁滞型(气秘) 表现:大便不畅、腹胀胁痛、嗳气频繁、情绪波动时加重,舌红苔薄白,脉弦。病因:肝气郁结、久坐少动、情志不畅导致肠道气滞。 3阴寒积滞型(寒秘) 表现:大便干硬难排、腹部冷痛、四肢不温、喜热饮,舌淡苔白滑。病因:过食生冷、阳虚体质导致肠道寒凝。 二、虚证便秘(虚秘)分为:1气虚便秘 表现:排便无力、便后疲乏、气短懒言、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。病因:年老体弱、久病、脾胃虚弱导致肠道推动无力。 2血虚便秘 表现:大便干结如羊粪、面色无华、头晕心悸、唇甲色淡,舌淡脉细。病因:产后失血、久病耗血、饮食偏嗜导致肠道失润。 3阴虚便秘 表现:大便干硬、口干咽燥、五心烦热、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。病因:热病伤阴、熬夜、辛辣饮食导致肠道津亏。 4阳虚便秘 表现:排便困难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长、腰膝冷痛,舌淡胖苔白。病因:年老体衰、久病伤阳导致肠道失于温煦。 三、特殊类型便秘:1肝气郁结型:情绪波动大、胸胁胀满。 2肺气虚型:排便无力、易感冒,需补肺气。 3食积便秘:脘腹胀满、口臭,可用枳术丸。 病例:张某,女,38岁,办公室职员。2024年5月初诊。
主诉:便秘6年,加重1年。大便5-7日一行,干硬如羊粪,排便费力需努挣,伴腹胀、头晕乏力。
病史:长期熬夜工作,饮食不规律,以外卖为主。曾自行服用番泻叶、芦荟胶囊等泻药,初期有效,后逐渐失效。近期出现面色苍白、心悸、月经量少色淡。舌质淡暗,苔薄白,舌面有裂纹;脉沉细弱。
辅助检查:肠镜示结肠黏膜正常,无器质性病变;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(Hb 98g/L)。
辨证:血虚肠燥,长期熬夜、饮食失调耗伤阴血,肠道失于濡润,传导失职。血虚累及心神,故见心悸失眠;血不荣肤则面色萎黄。
治疗方案:养血润燥,佐以益气通便。
处方:当归,熟地、白芍,桃仁、红花,生白术,火麻仁,郁李仁,黄芪,炙甘草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,连服14剂。忌辛辣、生冷,增加黑芝麻、红枣、菠菜等补血食材。每日晨起空腹温水冲服蜂蜜10ml。
二诊(半月后):大便2-3日一行,质软易解,腹胀减轻,头晕改善。舌淡红,脉细。我按原方去红花,加制首乌增强养血,续服14剂。
三诊(1个月后):大便每日1次,面色转红润,血红蛋白升至112g/L。改用归脾丸巩固调理,随访半年未复发。 病例:刘某(女,12岁),便秘8年,排便周期从3-4天逐渐延长至7-8天一次。长期依赖中西药、大量吃水果蜂蜜通便,但近1年加重,近4个月即便用大剂量泻药、灌肠仍排便困难。
症状:面色萎黄、少气懒言、腹胀隐痛、纳呆乏力。舌苔薄白、舌质淡微黯,脉沉弦而细。
诊断:长期滥用寒凉泻药、滋阴润肠药,损伤阳气,导致肠道传化无力。
方药:厚朴、陈皮、草蔻、木香、干姜、肉桂、大黄(仅1克)。
效果:1剂后大便2次,腹胀减轻,5剂后大便正常。
调整,改用附子、肉桂、党参等温补药+大黄2克。结果:3剂后腹胀加重,大便3日一行且干结。
反思:单纯温阳不疏通气机,反而加重便秘。纠正:再次用厚朴温中汤(温阳+理气),30剂后痊愈。
总结:阳虚气滞型便秘,不能只温补,必须配合理气化湿。大黄的巧妙使用:仅用1-2克辅助通便,而非依赖大剂量泻下。患者若早期辨证为“阳虚气滞”,可能避免8年误治。
(注:两案例均强调中医整体辨证的重要性,而非“便秘就泻”的片面思维。)
上一篇:风水四大局:天地玄机中的龙水之舞——风水命理师王镜海
下一篇:没有了